已完成法院人身份認證
可以先瀏覽其他內容
隱藏同步進度法學應當是一門應用科學。當今中國,司法實務部門已經開始越來越重視汲取理論法學研究的成果,并將之運用于實踐;理論法學界則以前所未有的興趣和熱情關注起了經驗研究和實證分析,以司法實踐過程中遇到的法律問題為研究對象,以經驗總結,實證分析等為研究方法的應用法學正生機盎然。理論法學和應用法學的界限變得日漸模糊,兩者共同關注的問題卻與日俱增。而對案例的研究分析則是聯結法學理論與審判實務的橋梁。 案例不是“書本上的法律”,而是“活的法律”,法律規則自身不會運用于特定的案件,必須借助于法官對規則的準確理解,對規則是否可運用于特定事實的精確判斷,從而使規則得到準確適用。借助于案例分析,人們可以了解裁判過程、法律適用的情況。因此,案例評析或以案說法等方式就是人們接觸和理解法律的最好載體。在這里,司法公正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活生生地體現在每個具體的案件裁判當中,“書本上的法律”因此富有生命和變化。無論是在判例法制度國家還是在制定法主義的國家,好的判例,其本身就是同類事實裁判的樣板,而且可以成為人們借鑒和引用的范例。突出案例研究的作用,在強調司法公正的今天,意義顯得尤為重要。 法官是司法者,其使命是運用法律。司法過程是一個將法之一般規定適用于個別案件的過程。但法官不是機械地適用法律的工匠。由于法律的抽象性與個案的具體性之間的矛盾的存在,在法的適用中,必然出現各種各樣的疑難問題要法官去解決。因此,法官的主觀能動性、法律思維能力在法的適用中如何正確發揮是一個重要問題。為保證正確適用,法官必須具有很高的法律專業知識。因此,法官不應成為法律工匠和辦案機器,而應當在辦案過程中不斷總結經驗,不斷學習理論,從而提高理論水平,達到提高審判質量的目的。惟有如此,法官才能站在法的立場上,對案件作出公正的裁判。因此,案例研究,通過對具有典型意義的案例進行學理分析,從中發現立法的成功與不足,進而針對法律漏洞尋求填補辦法,并使之成為提高法官理論素養和審判業務素質的重要途徑,在當今中國,就具有特殊的現實意義。 福建省法院從事民商事審判的法官們,已經充分意識到通過對審判案例的分析來探究詮釋法律的真諦,昭示司法公正理念的重大意義和現實價值。他們編寫的這部《民商事典型案例精解》充分展現了當代中國法官的風采和司法水準,對于總結審判經驗與教訓、指導審判實踐、促進法學理論研究及推進立法進程都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本書案例的選擇注重了典型性,每一個案例均有相應的法律原則或規則的內涵及其運用的解釋;大多數案例具有一定的疑難性,有些案例在理論研究和實務中均可能出現多種結論性意見,會有不同的理由和解決方案;所選案例有些還不拘泥于現行法的框架,許多案件的處理在現行法上找不到現實的依據,因而這些案例都具有一定的學術研究的價值。本書作者都是民商事審判第一線的法官,本書收入的案件都是他們審理的,許多文章都由主審法官親自寫作,他們熟知這些案件,對這些案件進行精析具備良好的條件。收入本書的判決結果,都是經過法官深思熟慮,對于以后審理同類案件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案例的寫作包括案情、審判、評析三部分,作者如實介紹案件事實和審判情況,著重從適用法律和適用法學理論的角度評價辦案得失,突出了真實、全面、論理的特點,力求能給人以啟迪。本書案例重點是評析,作者不是對案件審理過程簡單展示或資料匯編,而是對這些案件涉及的相關理論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這就是本書所謂“精解”的蘊含之所在。評析時,主要以涉及的法律問題為主,兼顧審判程序,同時也把在裁判文書部分未能充分展示的內容進一步加以充分論證和探討,公示法官的心證過程。對案件涉及的法律問題,結合案件的事實,針對各方當事人爭議焦點,運用法學理論和法律規定予以全面系統的闡述,進行有深度、有依據、有新意的分析與評述。對法律有規定的,闡明立法旨意;對法無明文規定的,或規定不明確的,結合并參照國內外先進立法例及權威學說,在論證判決正當性的同時,提出處理同類案件的方法和意見。
可以在“個人中心-我的借閱圖書”中查看
請歸還1本圖書后,繼續免費借閱~